行业新闻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科技创新的“钢铁之翼”,该如何打造?

来源:      2017/9/8 11:46:33      点击:
科技创新的“钢铁之翼”,该如何打造?
———业内专家解读《“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5年中国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与以往相比,《规划》具有站位高、前瞻性强、创新链条全、战略举措实和具备国际化视野等特点。”8月16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对于钢铁行业而言,如何落实创新,如何让创新成果助力企业转型发展,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他说。
  此次《规划》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李新创表示,《规划》中有很多内容和钢铁行业息息相关。
  品种开发:提供高端装备制造用钢
  《规划》提出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李新创表示,这对钢铁行业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钢铁行业提供质量性能更高、稳定性更好的高强钢、耐蚀钢、耐高温合金钢、耐低温钢等高技术含量的高端装备制造用钢。
  他指出,在海洋工程用特种钢铁材料方面,钢铁行业要研究和开发高性能特厚钢板、高性能合金钢套管系列产品、高性能耐蚀合金钢等。随着高温合金钢、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钢等新材料的发展,我国特钢企业须加大研发力度,提升高温合金钢产品的技术成熟度、产品质量和成材率,在满足质量性能要求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我国航空、航天工业以及其他工业门类的发展需求。此外,《规划》提出“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研究”是新型城镇化技术的重点之一,将有力支撑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这将促进中厚板、H型钢等钢结构建筑用钢需求的进一步增长。
  绿色发展:用清洁生产理念重构生产流程
  《规划》提出,要发展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术、绿色化设计技术等,构建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技术体系,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示范。
  李新创表示,对钢铁行业而言,要落实好这一要求,就要改变传统的粗放生产方式,开展生态设计,用清洁生产的理念重新构建生产流程。要看到,钢材作为绿色环保的可循环、可再生产品,尤其适合构建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技术体系。未来一个时期,随着生态环保技术的突破,钢铁行业的环保技术装备仍有较大的改造升级空间。钢铁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开展生态设计,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步伐,打造绿色制造示范工厂。同时,具备条件的钢铁企业可关注生态环保技术的最新进展,择机发展环保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智能制造:建立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
  《规划》提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协同制造,研制智能装备、先进工艺装备。李新创认为,这对钢铁行业而言,意义十分重大:一是网络协同制造技术的突破可打破钢铁等传统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壁垒”,提升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二是可促进钢铁制造与下游用户的深度互联互通,推动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产销格局的形成,进而优化企业组织形式;三是可加快钢铁智能化进程,大规模定制式生产不再遥不可及,精准化的产业链管理也将加速变成现实。
  李新创表示,对有实力、有条件的钢铁企业而言,应紧抓网络协同制造的发展机遇,针对设计、制造、服务与信息等各类分散制造资源有效利用的需求,建立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实现企业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基于网络平台的设计协作、制造协作、供应链协作与服务协作。此外,钢铁企业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全流程精细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集成先进的钢铁产品在线检测技术和全流程质量监控技术,提高大宗钢铁产品及国家重大工程、高端装备制造用关键钢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催生新一代钢铁生态产品。
  落实减排:加快低碳转型发展步伐
  《规划》提出了“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研究,涉及全球及多个区域气候观测、预测预估、机理与影响评估等领域,总体目标是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在全球变化领域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一批原创性的成果,显著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为维护国家权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对此,李新创表示,中国钢铁行业规模总量大,以铁矿石和炼焦煤为原燃料的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仍占绝对主导地位,是典型的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也是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当前,与环境相关的规则制度对中国钢铁工业贸易的影响日渐突出,开展“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研究将为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在进出口、贸易等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同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全面系统了解我国及钢铁行业应对全球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利于加快钢铁行业自身低碳转型发展步伐。
  优化工艺: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规划》提出发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其中之一是加强金属和非金属资源清洁开发与利用,即研究复杂矿清洁选冶、“三废”综合利用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开发技术,研究稀有金属、稀土元素和稀散元素构成的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技术,解决金属矿产资源选冶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物耗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
  李新创表示,对钢铁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必须加大铁矿石、钒钛和稀土等金属矿产和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和清洁生产利用力度,切实提升钢铁生产原料供应保障能力,减少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污染。钢铁行业应通过优化钢铁工艺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产生量,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李新创强调,钢铁企业应大力开发高值化、规模化、差异化的钢铁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加强废水、废液、废气、固废和余热余能等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产业化发展。
  创新投入:加大研发和人才培养力度
  《规划》提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到2020年要达到1.1%。对此,李新创坦言,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口径看,目前与该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钢铁企业创新投入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优秀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在2%以上,但更多的企业则是投入不足。此外,钢铁企业科技研发人员比例较低,高层次科技人才、领军人才不足,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培养步伐。
  李新创表示,相关部门要发挥金融创新对于钢铁产业创新的重要助推作用,开发符合钢铁企业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钢铁企业涉足包括新三板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鼓励钢铁企业涉足产业链上下游大宗商品交易支付系统等科技金融领域;支持钢铁企业涉足发行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领域,利用旗下节能环保等创新概念吸引外部直接投资者。
  科技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执行上   
  李新创表示,当前,钢铁行业已经到了必须要靠创新来发展的时候。《规划》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但是,当前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
  对此,李新创表示,钢铁行业在科技创新上同样也有一些方面亟需改善。我们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但“一手”的技术还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李新创认为,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需发展壮大。他同时表示,当前激励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我们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失败的宽容度。
  李新创提出,对于钢铁行业这个应用行业而言,创新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以企业为主体,结合行业特点,建成高效的产学研用体系,做出对行业发展有革命性推动意义的创新成果。同时,政府应该起到引导作用,为企业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最后,李新创强调,科技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执行上,钢铁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创新方向的选择上要把握好、看得准。每个企业都要结合自身特点,打造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体系。“当然,这还需要有文化、体制、机制、人才等多方面的保障才能实现。”他说。